路透社报道“印度制造替代中国制造的计划受挫”!莫迪选择失误!
2025年3月,印度政府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以230亿美元的投入宣告失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例从原定的15.4%降到14.3%。西方媒体将此事件包装成“印度内政失败”的闹剧,实际上这是新德里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寄希望于美国,企图分一杯羹中国制造业的投机计划彻底破灭。
2019年11月4日,印度一宣布退出RCEP,整个工业化之路就此迎来转折。这本来是个能让印度借助中日韩、东盟和澳新各国打造中国产业链转移的超好机会。中国的技术、东南亚的劳动力,再加上澳洲的资源,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生产体系,可惜啊,印度偏偏放弃了这桩大好事。
可印度却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2020年新冠疫情一爆发,美国就加快了“去中国化”产业链的重组,印度则主动当起了美国战略布局的先锋:通过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来换取美国对印度“世界工厂”地位的支持。
这波战略选择真是让印度的决策层看错了形势。咋说呢,一方面,他们太看重美国对盟友技术转移的诚意了。尽管印度积极参与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和“弹性供应链倡议”,可美国可是没太往外放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反倒是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把高端制造业拉回自家。再者,印度对中国产业链的耐受力也低估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尽管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中国跟印度的贸易逆差还是从2020年的53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850亿美元。印度那所谓的“替代中国制造”的手机组装厂里,有70%的零件还得依赖从中国进口。莫迪政府一心想通过PLI计划来复制中国“世界工厂”的成功,结果连基本的官僚效率问题都没解决——承诺的230亿美元补贴到现在才发放了8%。一堆繁琐的手续让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投产三年了,产能目标还遥不可及。
制造业的崛起真是个长久活儿,得靠几十年老老实实地深耕产业链,而不是靠那些政治上的小打小闹。看看从英国工业革命到中国改革开放,想要实现工业化,真得有三个关键因素:稳稳的地缘环境、稳扎稳打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基础设施投入。可印度这边偏偏想靠“捷径”来飞跃发展:一边退出RCEP,阻断了区域合作的机会,一边强推PLI计划,搞出一股假火热的繁荣,结果到2024年,制造业的贡献度竟降到了历史低点13.9%。
尽管疫情给咱们带来了不少麻烦,还有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的挑战,但中国依然通过RCEP加深了区域分工,到了2024年,对东盟的出口竟增长了23%。这其中,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三件套”的出口更是突破了万亿人民币。相比之下,印度的智库学者可就悲观了,直言“印度错过了工业化的最后一班车”。当越南忙着接收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墨西哥又在吸引高端制造回流时,印度这边由于种姓制度、官僚腐败、基础设施跟不上等一堆结构性问题,反而陷入了“去工业化”的困境,真是闹心啊。
RCEP的推动下,区域贸易额已经突破了12万亿美元,中国的特高压电网横跨了亚洲大部分地区,5G专利的占比更是达到了全球的38.9%……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咱们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来不是那种冒冒失失的政治投机。印度这边还在想着“接收中国遗产”,可中国早已建立了全球唯一一个囊括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完整体系,借着“新型工业化”的东风,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说白了,咱们世界工厂的位置可不是靠运气赢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个扳手捏出来的。